訂制型攪拌摩擦焊的原理
攪拌摩擦焊是指利用高速旋轉的焊具與工件摩擦產生的熱量使被焊材料局部塑性化,當焊具沿著焊接界面向前移動時,被塑性化的材料在焊具的轉動摩擦力作用下由焊具的前部流向后部,并在焊具的擠壓下形成致密的固相焊縫。
攪拌摩擦焊生產車間
常用術語:
(1)前進側(Advancing Side, AS)和后退側(Retreating Side, RS):以
非標攪拌摩擦焊接設備縫中心為界,焊縫分為兩側,它由焊具的旋轉方向和前進方向所決定。在焊縫的前進側,焊具的旋轉方向與焊具的前進方向相一致;而在焊縫的后退側,焊具的旋轉方向與焊具的前進方向相反。
作用:在前進側有部分材料向前流動,也有部分材料向后流動,并在該側發生較大的混合;而在后退側的材料只是向后流動,且有部分材料進入前進側。焊具前上部區域的塑化金屬主要向下流動,焊具前下部區域的塑化金屬主要沿焊具由后退側向前進側流動;焊具后部區域上層的塑化金屬有向前、向上流動的趨勢,焊具附近中下部區域的塑化金屬向下、向后流動。
(2)焊具或攪拌頭(Welding Tool):用于攪拌摩擦焊接的特制焊接工具稱為攪拌摩擦焊具,簡稱焊具或攪拌頭。攪拌摩擦焊具由針部(Pin)和肩部(Shoulder)組成,二者又稱攪拌針和軸肩。
作用:軸肩—通過摩擦提供焊接區材料塑化所需的熱能。軸肩端部形狀是內凹的,可確保其下方的軟化材料在焊接過程中受到向內的作用力并發生聚集,防止已經塑性化的材料從焊接區中溢出,并對攪拌針后方所形成的空腔進行填充,確保焊縫良好成形。攪拌針—除了通過
非標攪拌摩擦焊接設備所需的一部分熱量外,主要是機械地破壞待焊母材原有的對接面,并使附近區域受到強烈的攪拌,造成對接表面及其附近材料的充分混合,形成具有大變形特征的、由細小等軸晶粒組成的焊核。
(3)焊核區(Weld Nugget Zone, WNZ):焊縫中心部分稱為焊核區,該區域在焊具強烈攪拌摩擦作用下發生顯著的塑性變形和完整的動態再結晶,形成細小、等軸晶粒的微觀組織。
(4)熱力影響區(Thermal-Mechanically Affected Zone, TMAZ):鄰近WNZ的外圍區域為TMAZ,在焊具的熱力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和部分再結晶,形成由彎曲而拉長晶粒組成的微觀組織。
(5)熱影響區 (Heat Affected Zone, HAZ):TMAZ以外的部分區域為HAZ,沒有受到焊具的機械攪拌作用,只在摩擦熱的作用下發生晶粒長大現象,形成較為粗大的微觀組織。
訂制型攪拌摩擦焊的應用:
日前應用FSW成功連接的材料有Al合金、Mg合金、鉛、鋅、銅、不銹鋼、低碳鋼等同種或異種材料,攪拌摩擦焊主要應用在航天、航空、船舶、車輛和核能等領域。
航空:波音公司先投資1500萬美元,由GMAW工藝轉向FSW工藝,焊接缺陷率降低10倍,產品性能提高30%以上。應用
攪拌摩擦焊接的飛機已經在波音公司起飛。
船舶:中航工業北京賽福斯特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成功了中國第 一臺船舶帶筋壁板
攪拌摩擦焊設備,該設備可以焊接長度 12m、寬度6m、厚度 12mm 的鋁合金帶筋壁板,滿足了中國海軍新型導彈快艇的研制需求。
汽車工業:轎車車門的連接已經采用攪拌摩擦焊技術連接,效果良好。